安溪石壁尋根之旅:風俗、飲食概觀

 

大約在三百多年前康熙平台之後,開始大量閩南人移民來台的年代,其中安溪算是來台人口最多的地方之一。據安溪縣台辦估算,台灣人口中約有一成祖先是來自安溪。

這次的石壁行也發現,石壁的郭氏先祖大概在第十世前後正值300年前那波移民潮而大量遷移來台,推測當時應該有一批石壁郭姓第九、十世先祖因此來到下蚶定居。

因此之故,安溪也是台灣許多宗教、民俗的發源地,台灣無論在風俗習慣及語言上,很多都與安溪「大同小異」。而下蚶的董公信仰、尪公(迦毘羅王),還有宋江陣、獅頭陣也都是源自於安溪石壁。

這個「小異」的差別主要來自於三百多年來兩岸的隔閡,讓兩地各自發展出屬於自己的一些文化內含。在大陸,主要經歷文化大革命破四舊的洗禮而消失了某些傳統,甚至有一些文物因此而不見,例如我在造訪迦毘羅王信仰源頭「靈護廟」時,請問廟方為何尪公會有四仙等等問題時,廟方人員除了語焉不詳之外,也只能說,原本有許多文物或可參考,但都沒了。

另外還有一些可能當時被歸類為迷信的宗教習俗,可能因為被禁之後永遠消失,像是乩童這種台灣廟會中不可或缺的人神溝通角色。

但是凡存在的,多數比台灣更能保持傳統原貌。例如這次我見到的尪醮,還有尪醮上看到的掌中戲(布袋戲、木偶戲)與古早戲(大戲)。(關於尪醮會另外特別撰寫一篇詳細介紹。)

廟會活動

↓ 石壁這邊演的木偶戲較為小型而傳統,造型小巧而典雅,台辭也相當的具有古意。

  

 

 ↓ 演的大戲與我們這邊的歌仔戲也完全不一樣。那邊說是「古早戲」,也不確定是什麼劇種。或許就是在安溪流行的地方戲。其唱腔與對白,與印象中小時候老人家在聽的廣播或錄音帶很像。很特殊的是,大戲還有放字幕。就像聽京劇一樣,沒字幕完全聽不懂;但對照著字幕,就聽得懂裡面的閩南話。以下節錄兩段,演的是劉智遠被番女看上而被押回去逼婚的劇情。

↓ 安溪那邊對於放鞭炮與我們這邊一樣熱衷。不過那裡還有一些奇特的習俗,不確定是只有石壁有還是全安溪都有。村民在拜拜時,手上都會拿著一個像圓扇的東西,仔細一看,造型有點像下蚶舞獅中的那個獅子頭,原來在當地叫「火獅」,據說火獅是尪公的護衛還是武器的,在放鞭炮時會在架子上炸火獅,據說會越炸越旺。

 

↓ 石壁宗親在尪醮時的小遊戲。一群男人可能四、五個人小賭一局,各拿25元人民幣(例如)裝在一個紅包裡。然後把一輪五顆鞭炮掛在竹竿上,輪流在下方點燃一顆鞭炮往上丟,誰先炸到上面的任一顆鞭炮(或者說是引燃),誰就贏,可以拿走紅包。

 

↓ 尪醮拜拜的情況和下蚶大拜拜,例如十一月二十七董公生應該很像。至於村民挑著兩個裝滿祭品的藍子的景況,雖然和我小時記憶有些類似,但相信在下蚶村中應該早已經看不到了。目前在石壁,還有我在隔壁村看到的,全都還是這樣的。

  

↓ 大拜拜結束之後辦桌請客也是一樣的,甚至可能平時在外工作或已定居在外的親戚都還會回來小團圓一下。這趟去也因為尪醮讓我充當一下是石壁鄉親來自台灣的親戚,他們的確都把我當是親戚,我也老大不客氣,在那邊吃了好多筵席。不過石壁還是很傳統的,自己養鴨、養雞、養豬,然後作醮或大拜拜時親自殺雞宰豬的,所以雞鴨豬肉吃起來口味或口感都完全不一樣的讚。

  

↓ 這裡同樣有求籤詩的習俗,也和台灣一樣,求法大同小異。先拜拜向神明敬告一番,說明問題之後,雙手捧著籤筒,一直搖,直到其中一支籤跳出為止,然後拿出那支籤問神是否為該籤?再擲杯確認,三杯內只要求得一聖杯,那麼就是此籤。但每間廟所用的籤詩不盡相同。下蚶普庵壇所用的是六十甲子籤,而石壁固美樓所用的是較為少見的二十八星宿籤。圖為解籤老伯自己手寫的解籤本。

  

↓ 靈護廟所用的最為特殊,是該廟特有的五十籤,並有一段故事:據說光緒年間一舉子名易藍田,騎馬上京赴試路過靈護廟時馬失前蹄,於是進廟祈求尪公,若馬能康復不誤考期,就撰寫五十首籤詩回報。隔天馬果然康復,於是舉筆撰寫,但只寫到四十八首,怕耽誤考期,只好跟尪公祈求欠了兩首,待功名成就回來時再補上。結果該舉子金榜題名,但等到回來要補上最後兩首時,已為桂湖進士沈國器撰寫完成。圖中為尪公「四急使」中的兩位,一邊則為讓信徒讀取的籤詩,第三圖為刻成牌匾的籤詩。

  

語言

台灣因為融合了來自大陸各個不同地方的不同文化、習慣,及口音,再加上歷經日本異族統治的時代,因此也自己產生了更多的「小異」。

同一習俗和語文,可能在當地也有,但台灣可能已發展出自己的某種特色,像是變大與變炫的木偶戲。但另一方面,台灣由於未受文化大革命破四舊的影響,所以部份傳統得以保存下來,例如在台灣廟會等慶典活動中常見的乩童,在那邊就看不到。

而在語言的差異中,除了台灣這邊已發展出一種「雜揉」之後的閩南口音,或者一些人所謂的「台灣話」之外,新興語言的差異就相當大。例如「機車」我們這邊是從日語對autobike的發音而來,而安溪則是講「摩托」,motocycle的簡說。

再如「啤酒」我們是從日本話的Beer發音而來,說是「米露」,而安溪則直接用閩南話講「啤酒」:bee-jui。不過由於都是源自於同一種語言與思維邏輯,因此這些慣用語都不難理解與學習。

因此在語言溝通上不會有太大問題:只要有話慢慢說。

如果安溪人慢慢講,你專心聽,絕大多數都聽得懂,反之亦然。但如果他們講得很快,那麼經常會因為口音還有習慣用語不同而好像在聽一種陌生的語言一樣,有時候他們講得太起勁時,甚至會覺得是到國外了。在幾次和當地結交的朋友及宗親們喝酒聊天時,有時話匣子打開了,知道有此問題,而經常不得不用「普通話」來補充,或者乾脆改講普通話,就是我們這邊所謂的「國語」。

當地人用三字經問候別人老媽的口氣和用法,也和這邊頗像,特別是「賽xx」可以算是男人聊天時常用的發語辭。

飲食

再談到飲食,也是如此情況,所以基本上台灣人去到那裡會非常習慣。

例如我們以蘇州當基準來比較,當地的道地餐飲就可能讓我們很不習慣。道地的蘇州口味好甜,連鹹味的菜餚吃起來也都帶甜味,所以吃了老覺得肚子悶悶的,且缺乏飽足感。蘇杭一帶還習慣在用餐將結束時才上飯,但安溪和台灣一樣,是直接吃飯配菜。再如到湖南,可能吃的都愛辣,若到新疆,怕羊騷味的大概就無處可逃了。

相較之下,安溪的飲食習慣和口味實在和台灣太像了,所以基本上完全沒什麼適應問題,倒是到了那裡可以吃到許多當地才有的特有物產,因此熟悉之中又帶有種新鮮感。

例如像白菜和波菜這麼簡單的東西,台灣也都有,但安溪的真的特別好吃。經常會吃到的叫「土白菜」,切碎之後清炒,完全吃菜的原味,口味鮮甜,口感脆中帶軟,嫩中帶脆,毫無纖維,在台灣還有其他地方完全沒吃過的口感。

而波菜則叫「赤根菜」或「紅根菜」(用閩南語說),但說我們這邊的「波菜」或「波陵菜」他們也聽得懂。這邊的波菜少了台灣的那種草腥味。↓

花菜當地叫「菜花」,青花菜叫「西蘭菜」,烹調方式與口味也都與台灣差不多。

↓ 安溪的「淮山」(山藥)是相當有名的,到了那裡記得點淮山排骨或是木耳炒淮山。這裡的淮山並不大,但是比台灣的多一些軟Q,少一些桑桑的口感。個人評價相當高。在寫這稿子之前才又吃了我愛吃的淮山,但吃過安溪的之後,突然覺得台灣的沒那麼好吃了。

↓ 餐餐必備的還有「五香卷」,有點像台灣的肉卷,每家餐廳,每個人家做的口味都不一樣,但相較之下,會比台灣多一道油炸。

 

↓ 排骨湯或是豬腸湯也是每餐不能少的湯品,煮法也都和台灣很相似,會另外以一種其他菜來搭配排骨或大腸,像是豆類,或是淮山。另也在筵席上吃過加入貝類及海蔘的。我最愛吃的 排骨煮山藥或豆類等湯,我並未拍攝。以下則是少數記得拍照而比較特殊的,分別是石豆蘭(石橄欖)腸子湯、豆腐腸子湯;排骨海蔘湯,還有排骨煮河貝。

 

 

↓ 這是比較特殊的一道湯品,是國台辦張主任請吃的那一餐吃到的,叫蛋肉湯。將碎肉與蛋等其他料混在一起之後再加一些青菜煮成的。清爽而鮮甜,但也只在安溪鳳城的餐廳吃到過,據張主任說,這是當地的名菜。

↓ 當地在飲食上相當不重視水果,能見到買到的水果也不多。以下分別是沙糖橘和油柑。沙糖橘相當小,小顆的大概只像桔子一般大而已,大顆的大概也只有我們這邊大棗子那麼大,不過還挺甘甜的。大小可比較一旁的小茶杯,而圖中這些沙糖橘,都算是比較大顆的。油柑吃起來則很像是帶酸口味的蜜餞一樣,相當奇特的味道。

 

當地人的經濟條件與生活水平也都普遍提高,雖然生活方式在許多方面都還保留傳統,例如村內還有引自溪水或山泉的水渠,而婦女們早上會到水渠邊洗衣。再如,家家戶戶都會有鴨寮或豬寮在養豬,大拜拜時親自殺豬,但基本上這裡不但衣食無虞,甚至完全看不出生活條件會比台灣還差,某種角度來看,其擁有的土地及良好的自然條件,都是值得住在擁擠環境的台灣人所羨慕的。而在飲食的口味上,除了到少數農民家還有有一餐在工廠附近吃到的自助餐有些太油或太鹹之外,普遍來說飯菜都還算清淡。我平時習慣非常清淡的飲食,在安溪多數情況下都不會覺得太油或太鹹。

喝茶

安溪是鐵觀音的故鄉,而「喝茶」也是非常普遍的日常生活習慣。許多安溪人一早就開始喝茶,而客人到家奉上現泡熱茶也似乎是最基本的禮貌。

到人家中,坐下喝杯鐵觀音,也是再自然不過的事。這趟到石壁,不知喝了多少的鐵觀音,因為到任何地方,只要一坐下來,就是喝他個幾泡茶。甚至到了廟裡,坐都沒坐下就開始喝鐵觀音。

↓ 因為某些原因我誤闖了這位宗親的家裡,老人家不但沒生氣,還很高興的請我坐下,請我喝鐵觀音。

當地泡茶的方式也和台灣完全一模一樣,而且普遍泡茶功夫都不錯,再加上泉水甘美,因此茶湯也隔外潤口。這趟我就帶了我在台北經常在喝的烏龍茶送石壁宗親,以當地的水來泡,硬是比我在台灣泡的還好喝。

許多安溪人的習慣和我們老一輩的人一模一樣(例如我老爸),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要先泡壺茶。

安溪鐵觀音大致區分為青茶與熟茶兩種,各有不同的風味。青茶香氣清新,入口芬芳似花而甘甜。相較之下熟茶的香氣較為內蘊,帶有淡雅的成熟烘培韻味,入口更為生津而回甘,適於靜心品嘗。

建議若有意購買,可兩種口味都試試,因為實在都各有千秋。

在名產方面,官橋的豆干似乎相當有名,沿路都見到有小攤寫著「官橋豆干」或是「豆干麵」的招牌。石壁宗親也建議我帶一些回去,不過這次只背了一個小背包前往,實在放不下,因此名產就省了。下回定當帶一大皮箱,裝他一些回來。

另還有米粉,以及土芒果做的芒果干。芒果干可到老街的南北貨雜貨店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