迦毘羅王又作迦毗羅王、迦篦羅王,為普庵壇的陪祀神之一。又稱尪公。
普庵壇尪公分靈自安溪石壁,石壁尪公又分靈自靈護廟。根據靈護廟記載,迦毘羅王本名張純,為隋朝末年的縣令,生平不詳。當時因政局動亂擔任「遷押官」而帶領中原百姓到泉州安溪屯墾,因此也成為泉州的地方保護神。
又根據迦毗羅王請神咒(開頭神咒),迦毘羅王是董公所度化的陣前大將軍,至於迦毘羅王如何為董公所度化,故事目前仍待考證:
拜請迦篦羅王大元帥,統領天兵展神通。頭戴金冠毫光現,董公真人助修行。手執寶劍斬妖精,脚踏金獅展威靈。驅邪破穢爲第一,除害鎮煞顯真靈。若有邪魔爲怪者,押入壇前化作塵。
迦毘羅王的形像為紅臉美髯,頭戴金冠,左手持笏,右手持劍,再加上其「尪公」的暱稱,都讓學者及外界普遍認為「張純」即「張巡」之誤,因閔南話「巡」和「純」音同,但觀其習俗及神明聖誕,以及其傳說,實則迦毘羅王信仰與保儀尊王或雙忠信仰有完全不同的內涵與源流。
普庵壇所供奉的迦毘羅王分靈自安溪石壁,也就是官橋鎮碧一村的固美樓。固美樓則又是分靈自官橋鎮隔壁鎮-龍門鎮的靈護廟,該廟建於後周時期(西元951-960年),當地也稱「尪公廟」。根據靈護廟的說法,尪公為張純,是隋朝末年的縣令,帶著百姓到安溪龍門屯墾定居。明成化二年時受封為「迦毗羅王」,後稱「裡主尊王」。當地在年底農閒時會有所謂的「大勸」習俗,時間多落在十月左右;而正月大約在初二至十五日間則有「貢筵」或「迎尪」的活動。大勸的習俗,傳說是張純為舒解中原移民的思鄉之苦,以及水土不服,因此每三年請各地官長設筵款待百姓,「大力勸說」請大家要想開,在此落地生根,後演變為由「爐主」設筵。而「貢筵」則是百姓耆老為感謝張純恩德而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