陣頭:南聖宮

南聖宮算是普庵壇的鄰居,供奉的是倪府聖公爺,又稱倪府千歲、倪府王爺,昭福侯。

聖公爺本名倪國忠,是南宋時泉州晉江人,文武雙全,因保護幼帝,力抗元軍,以身殉國,而受後人所祭祀,最早立祀於晉江南嶽寺。後又因晉江臨海,聖公爺多有靈驗,因此也成為濱海的守護神,許多晉江一帶行海人奉倪聖公爺為保護神。也因此,取其總管海舶之職而有「總管爺」的別稱。

這次的遶境,南聖宮的陣頭有開路鼓,以及大寮神將會。

影片欣賞:點選這裡

 


關於聖公爺的考證

倪府聖公爺信仰最早源自晉江的南嶽寺,聖公爺本名倪國忠,南宋末年晉江人,自少就文武雙才,及長考取武探花,但並未授官職而留在家中侍俸母親。後來元兵南進,宋室(臨安)失守,恭宗被俘,於是益王趙在福州即位,封楊淑妃為太后,太后攜兩少帝南下泉州時招撫使蒲壽庚閉關距絕接駕,後聖公率領地方勇士救駕,力亢元兵,不幸中箭而亡,殉節於南嶽寺,僧人於是為其收屍葬於寺旁,鄉人並為其立祀於南嶽寺大殿東側。明洪武下召追贈為「昭德侯」,民間俗稱「聖公爺」。

根據《晉江鄉訊216期》:

聖公爺,原姓倪名國忠,南宋末季晉江倪厝村(今陳埭鎮境內)人。公少年聰穎好學,豁達有大志,孝友彰於內,忠信聞於外。稍長,常與村中群孩玩起舞槍弄斧操戈戟張弓挽箭的遊戲。後拜師學武,盡得真傳,精讀四書五經,傾誠修身養性,諸事循禮不悖,裡閭尊崇,郡邑稱譽。南宋咸淳辛未年,公赴武科試,高中武探花,未授職返家侍母待命。德祐二年,元兵南進,臨安失守,恭宗被俘北去大都。益王趙即位於福州,號端宗,改元景炎,封楊淑妃為慈元楊太后。爾後,楊太后攜二少帝南下泉州,招撫使蒲壽庚閉關拒駕。楊太后隨二少帝再南逃至東石的石菌灣,公即率鄉勇勤王,與元兵展開大戰。公據關堅守,躬身浴血,甘冒矢石,惜狂瀾難挽,終遭敗績。二少帝又從水陸兩路分別南遁。在石菌灣溫莊、章塘一戰中,公不幸中流矢,僅帶部屬三人從行至南嶽寺,為國。其三人者,武舉人倪通、武庠生柯玄、武鄉勇何超也。南嶽寺僧人憐而收其屍下葬於寺旁(今南嶽中學校園內,倪老夫人亦葬於此)。鄉人哀其節,立祀於南嶽寺大殿東側,供人瞻拜。自此,香客不絕,煙火鼎盛。明洪武初年,朱元璋下詔追贈公為“昭德侯”,俗稱聖公爺。

 

泉州晉江市金井鎮塘東村有間昭福侯聖公宮,於1995年興建,有昭福侯公傳略:

公倪姓諱國忠,南宋人也。原籍泉州南門外溪口倪厝圍。少時聰穎好學,而智力過人,就師武館學藝,磨練甚苦,武藝精進,遐邇慕公有文武雙全之才。宋度宗元年(1265年),公赴武科試得中武探花,未授職。因心牽慈萱,回家侍母待命。甲戍(1274年)元軍大舉入寇,刀光劍影,血雨腥風,半壁河山飄搖破碎。翌年恭宗立,臨安危急。文天祥起兵勤王,陸秀夫、張世傑等在福州護趙王,趙丙二王子及楊氏慈元皇太后入閩,公奮起鄉應北上勤王。德佑二年(1276年)三月,元軍入臨安,俘趙顯及兩太后北去,陸秀夫、張世傑等在福州擁趙正為帝,是為端宗,改年號為景炎。秋,文天祥率義軍進取江西,公固守福州護駕。景炎三年(1278年)四月,端宗病逝,路秀夫、張世傑、文天祥擁趙丙為帝,改元祥興。十二月,文天祥兵敗被俘。祥興二年(1279年)二月,元軍分水陸二路入閩,情勢危急,公即護帝丙入慈元皇太后南下泉州,立足未穩,胡兵已近。公見帝側大臣寥寥無幾,遂與秀夫、何進相約,誓死保駕。乃率艨艟迎敵,為禦舟南逃爭得分秒。元軍自北而南,勢如破竹,未逢阻擋。倪之先鋒突遭狙擊,猝不及防,數航沉沒,余船向北逸去;公遂率航望南而下,見帝舟泊塔頭,遂停舟登岸。訊知帝在南嶽,即率軍趨拜;甫探馬報元軍蜂擁而來,公即護聖駕往塔頭而逃,時寇前鋒已迫,倪奮起接戰,所向披靡,元軍退。帝感公兩度退敵護駕之功,遂口封公為昭福侯聖公。其時元軍大至,為保帝登舟逃難,公率軍沖入敵陣,大戰撻子於塔頭南嶽之間,自晨至午擋者輒床靡;然元軍越來越多,圍三四重,公力戰不能脫,槍傷累累,體無完膚,力盡而亡。壯烈殉國時,祥興二年(1279年)八月甘一日。其後英靈顯赫,不時現身扶危救災,民感公義,為建廟塑像春秋永祀。

內有楹聯

考武奪探花老母牽懷待命家門全孝道; 勤王走南嶽孤軍奮戰淋沙碧血盡忠心。

唯行仁積善何必誠呈佳餚美酒;但扶弱拯傾豈須敬奉銀帑金圓。

天知地知我知你知天下盡知;善報惡報遲報速報終有所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