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石壁尋根之旅:走進石壁(下蚶先祖的故鄉)

 

下蚶的董公及尪公信仰是300多年前隨著郭姓先祖自安溪石壁一同遷移來台的。

石壁在現今的行政畫分上屬於中國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官橋鎮碧一村,由於三面環山,另一面有藍溪圍繞,兩岸多「岩石壁立」,因此名為「石壁」。石壁歷經朝代更替而有多次的行政區畫分與更名,但基本而言目前指的是碧一村。

郭姓在石壁不但是大姓,而且是絕對的大姓,走進村裡,家家戶戶門楣上都寫著「汾陽衍派」四個大字,這和我們這邊常寫的「汾陽堂」是同一個意思,代表的都是「汾陽王」郭子儀的後代。

從台灣到石壁建議藉道厦門,到廈門之後,若是直接驅車前往石壁,車程大概是一個小時。自厦門走厦沙高速公路,在龍門鎮下高速公路,經過官橋鎮中心之後,再三、五分鐘就可到達「碧一石材廠」,馬路對面就是石壁大橋,走過石壁大橋,就準備進村。 

  

  

若要到安溪,則繼續搭車不用10分鐘就可到達。

過了石壁大橋之後,有左、中、右三條路,從橋頭往前直走就是尪公廳所在的「尾寮厝」(又稱美寮厝),往右可到「後庵祖宇」,左轉則是通往碧一村民居最密集的地方,走到裡面的高地則有固美樓,或稱董公樓,以及碧一小學。不過這三條路走到底其實都是相通的。

尾寮前厝

從橋頭走到「尾寮厝」大約只有100餘公尺的距離,尾寮的「前厝」也是目前「前祠」及「尪公廳」(靈護廟)的所在,尪公廳以前是供奉尪公(迦毘羅王)之用,現主要做為三房、及四房二世祖的祖廟。

尪公廳隔壁原為二房二世祖祖廟,但年久失修,目前呈半廢棄狀態。大房二世祖則外出發展,族譜只錄至第三世。

↓ 尪公廳,又名「靈護廟」,但這不同於龍門鎮溪內的靈護廟。尪公廳後有棵數百年的老芒果樹,也是石壁最老的一棵(按:石壁村內到處都有老芒果樹)。此處也是石壁開基祖最早落腳之地。目前的建築是1996年時由海外的石壁宗親合力修葺。

  

↓ 左側的神龕(?據說是頂神轎)裡面並沒有尪公,上面寫著「靈護廟」。中央兩個神主牌分別供奉二世祖「確齋公」(三房)及「敏齊公」(四房)。

 

↓ 尪公廳隔壁原為二房的祖廟,但現在呈半廢棄狀態,兩邊似有住人,裡面放著十四、十五,及十六世先祖的神主牌,但未供奉二房的二世祖。

  

尾寮厝這裡也是石壁郭姓第一代開基祖誠齊公初到石壁時的定居之處,石壁郭姓就是從這個風水寶地開始繁衍昌盛,不但成為石壁的大姓,子孫也陸續擴散到附近鄉鎮,以至於台灣的台北、高雄、屏東…,東南亞的新加坡…。

誠齋公,名應重,字顯寧,生於明宣德三年(1428),與媽吳氏於明正統末期來到石壁,住在藍溪邊的破瓦窯,也是約略在現今石壁大橋橋頭的地方。由於明正統至14年為止,時為西元1449年,因此誠齋公至石壁至今至少已有566年。另一說,據石壁宗親郭維藩先生撰述,誠齋公是在明景泰年間(1450-1456)開創石壁。

「羅王」,即迦毘羅王,或稱「尪公」,這裡原本也是供奉羅王之處,所以名尪公廳。之所以供奉羅王,是因為媽吳氏原本就信奉羅王,並從龍門鎮溪內的靈護廟(又名「溪內廟」)分靈來此供奉,自此之後羅王即世世代代保祐郭姓族裔繁榮昌盛,因此石壁郭姓將羅王視為保護神,每年農曆十一月十日至十五、六日期間會以擲杯方式讓羅王選擇一日舉行作醮典禮,以感謝羅王恩澤。

後庵祖宇

過石壁大橋之後右轉,行走約500公尺,中間會經過一片開闊的茶園還有「塔濟堂」,然後就會看到一棟坐東北向西南,古色古香的老式建築,這也是石壁郭姓的祖廟,稱「後庵祖宇」。

↓ 到達後庵祖宇之前會先經過一個開闊的茶園,中間有一棟老式建築,名為「塔濟堂」,大門深鎖,裡面空無一物,連神龕也是空的,神龕旁有一字跡模糊的石碑。這到底是做何用?拜何神?來不及詢問。石碑碑文亦解讀不出。

  

↓ 後庵祖宇坐東北,朝西南,面向的是一片開闊的茶園,並遙對著尾寮前厝,也就是尪公廳。

  

↓ 尪公廳後方是石壁宗親芳標家,從芳標家樓上往東北方瞭望可見後庵祖宇。

↓ 厚庵祖宇建於清道光十年(1830年),並於民國17年首次重修,再於1990年重修。祖宇外本來新立一石碑,但不知為何石碑現在拆下,據村民說,好像是立碑之後覺得有些防礙。碑文為:「石壁郭氏祖厝位於官橋鎮碧一村石壁,始建于清,坐東北向西南,穿斗式懸山頂建築,黑瓦燕尾脊,屋脊浮雕花草圖案,土木混合結構,二進三開間,後裔多住台灣,是重要涉台文物。」

 

  

↓ 裡面供奉歷代石壁郭姓祖宗牌位,中間為開基祖及開基祖母的牌位。但因正值尪醮,被請到董公樓陪尪公看戲去,所以是空的。如圖三,尪醮上尪公被請到中間,原本的主神董公則暫移至右側,左側為肇基祖、肇基祖母的牌位。

  

關於「後庵祖宇」

郭昶亨先生所撰《安溪石壁郭誠齋公一脈族譜》一書把「後庵祖宇」寫作「厚庵祖宇」,不知是後來石壁宗親刻意修改,還是無心之過。總之,正確或原本應是稱作「後庵祖宇」才是,因為石壁族譜中多次提到,都是寫作「後庵」。

「後庵」是相對於「前厝」而言,因為相對於尾寮橋頭的「前厝」,這是一世祖在石壁發跡之後後來才建的,此事石壁族譜裡有記載:

天降符驗,師言矣!自是鄭日削落,江山不可保。公獲鼾睡乎!鄭之臥榻若此,足為後世之祠宇,而公之胸次不隘,以鄭舊棟匪足為郭新運,再構祠宇於本處後庵堂,歷世奉先,馨香不熄,仍得以尾寮前祠崇事 羅王寶相神,亦與有榮光焉。然則今郭之碩豊有耀,皆 顯寧公敬禮地師之報也。其所以致此師至止者,雖天之祚,後亦係 羅王神力居多,故曰:「神所憑依,將在德矣!」又云:「風水人間不可無,全憑陰騭兩相扶。」信夫!贊曰:「 顯寧公生懷方偉特,克艱裕後。顯寧公植維公善行,天心默識。公實有德,地師指畫。鄭其為沼,郭焉卜室。更賴神明,濯濯赫赫。樂土既獲,經營是亟。綿而瓜瓞,永受蔭益。量大福厚,肇基億曆。宜乎膺報,無疆申錫。」

「鄭舊棟匪足為郭新運,再構祠宇於本處後庵堂,歷世奉先,馨香不熄,仍得以尾寮前祠崇事 羅王寶相神」意思大概是說,這是鄭姓的舊宅,後來讓我郭姓所得,但舊宅不足以開拓未來郭姓的新運,所以另外在後庵堂這裡建了祠宇名為後庵堂,世世代代做為祭祀先人之用,而原來的舊宅則改為崇拜供奉迦毘羅王。

另外族譜還記載誠齋公實置物業:

  • 一祖屋,名後庵,坐艮向坤。
  • 一祖屋,名尾寮前厝,坐癸向丁。

「坐艮向坤」即「坐東北向西南」(↙),「坐癸向丁」同樣也是「坐東北向西南」,前厝與後庵,一前一後。

族譜中「後庵」與「前厝」對舉的意思相當清楚。

而前、後之稱則有兩層意義。一是空間上,前厝在今橋頭附近,也是石壁對外最近的地方,所以是石壁的「前面」,而後庵在較為裡面的地方,在當時是屬於「後面」。另一個則是時間上的意義,前厝是初在石壁屯墾時所住的舊宅,後庵則是後來為開新運,擴大衍派才建構的。

村辦、董公樓

左轉則是前往碧一村人口最密集的地方,一轉灣的大馬路口右側就可見到五層樓高,最新落成的碧一村辦公大樓。

↓ 石壁橋頭左轉有一小橋,一過去在路口右手邊就可見到連棟的五樓建築。到訪期間,正值最新村辦開幕,由於大陸在打奢,因此官員凡事都相當低調,村辦開幕也相當簡單,只有放個鞭炮,然後讓村民輪流到村辦裡喝杯鐵觀音。

↓ 從村辦樓上往村中遠望(可對照本文開始的地圖觀看)。

↓ 村裡還部份保存了很傳統的生活方式,家家戶戶經常可見像這樣的鴨寮和豬寮。雖然現在有很多的現代化磚造房,但諸如石板造的屋子,還有像這樣的古老「土角厝」房子仍然可見。不過圖中這房子可有兩、三百年歷史,在當時可是有錢的某世祖一夜之間蓋成的。

 

沿著馬路走,第一個叉路靠左,第二個叉路靠右,距橋頭行走約近一公里,即可到固美樓所在的小山丘下。

固美樓又稱董公樓,也是石壁村民的宗教信仰中心。裡面除了主祀董公真仙(或稱真人),配祀尪公之外,其他還有五穀神農大帝、中壇元帥、蔡府大人、金府大人、法主聖君。

↓ 固美樓又名董公樓,原本主神應該是董公真人(真仙),但因為剛好在辦尪醮,今年尪醮輪到固美樓所屬的生產組主辦,因尪公擺在中間當主角,董公在旁邊。圖為尪醮前一天所拍。

  

根據固美樓碑文及當石壁耆老說法,石壁開始供奉董公大概是在四百多年前,村中有人為選風水而到進寶殿請來董公幫忙,結果董公附身於乩童指示,說祂很喜歡這個地方,不想回去,於是村民就從進寶殿分香過來,開始供奉董公。初期是由村民輪流供奉,後來久而久之,變成了公廟。

固美樓所處位置是這一村落中第二高的一個小山丘,最高的為碧一小學所處的山丘,在後方做為固美樓的屏障。據說,這裡原本有一棵很老的樟樹,但現在已不復見,不過小山丘上邊緣有很多老芒果樹,每棵應該都有上百年的歲數。

↓ 碧一小學在固美樓閣壁的小山丘上,右圖為從碧一小學看向村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