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董公真人

董公又名董公真人、董公祖、董公祖師、董公真仙。

現今董公都分香自安溪科榜進寶殿,根據進寶殿說法,董公本為西方古佛,隋朝降生於桐城,後證金仙於慈化寺。

又有一說法為董公即董伯華。董伯華為泉州晉江人,明代知名道士,以賣雷石及雷符為生,傳說與郭姓孝子交好,在泉州一帶多有董伯華的傳說與民間故事,但多以「董仙」稱之。《晉江縣志》除人物志仙釋有董伯華傳外,另有多處記載董伯華事跡,如山川志的清源山介紹,以及寺觀志的元妙觀,以及金石志的雷石等。不過在《福建通志》中則將董伯華列為泉州府的宋代方外人物,所以也有可能是宋代人。

但台灣很多奉祀董公的廟宇,都稱董公為普庵祖師,或普庵真人。

「普庵」有時會被寫成普菴、普安、普唵;普庵祖師則還有普庵真人、普庵禪師等別稱。因明朝永樂年間的詔封,因此還有普庵菩薩的稱呼。

但普庵祖師俗姓余,字印肅,法號普庵,江西袁州宜春人(今宜春市袁州區),生於南宋徽宗政和五年(西元1115年)乙未十一月二十七日辰時,己丑年(1169)七月二十一日圓寂證仙,時年55歲。

台灣民間信仰又有供奉另一普庵祖師,以七月二十一日為聖誕,形象亦與董公及印肅(普庵)祖師類同。該普庵祖師的信仰對祖師的描述多指向三祖僧璨,並結合印肅法師的諸多身世與傳說。三祖僧璨(510—606)為隋代禅僧,生日及祖籍皆不詳,但曾於安徽隱居修道,《五燈會元》甚至稱「三祖僧璨大師者,不知何許人也」。故以七月二十一日為聖誕的普庵組師,應是結合普庵(即印肅)與僧璨兩高僧的一種信仰,而七月二十一日聖誕由來應是源自於普庵圓寂登仙之日,蓋肉身圓寂之時,亦是登仙之日。

台灣的董公信仰,絕大多數都源自於安溪一帶。追朔安溪董公信仰,大約自宋、明時期開始,安溪一帶有寺廟供奉董公真人或董公真仙者,特別是在現今的龍門鎮。而供奉董公的廟中年代最早者,有建於唐末的東巖寺,宋朝的金沙岩、廣孝寺(光孝寺),明代的晉源殿,但現今多數祭拜董公者,多分香自龍門鎮科榜的進寶殿。

根據「安溪縣區畫地名網」所載金沙岩當地說法,金沙岩在明朝時分靈至進寶殿,近期金沙岩又移地改建為金聖殿(又名董公殿)。

關於董公真人有《董公真人驅瘟鎮煞護宅真經》傳世,當中提到一些零星的董公民間信仰事跡,如「煮石蒸沙於鷲嶺,煉丹採藥於安溪」。真經中說:「董公真人顯化在福建安溪科榜鄉鄉中一座廟宇,稱曰進寶殿,地龍飛鳳,現今各地方所有董公真人,全是此處分爐。今世人稱曰老祖,又俗稱科榜老董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