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公為什麼不姓董?

本文為站長個人研究,不代表普庵壇立場


尪公(或稱紅公)不姓尪也不姓紅,濟公不姓濟,仙公不姓仙,天公不姓天,上帝公不姓上帝,天師公不姓天師,土地公不姓土地,境主公不姓境主,大使公不姓大使,法主公不姓法主,相公不姓相…。

台灣有許多以「公」為名的神明,有時候其尊稱是與其姓氏是有關的,如關公姓關,但絕大多數是與姓氏無關的,而稱什麼什麼公時,很多時候是用以描述神明的神格,如尪公,代表的是地方的保護神,仙公指的是呂祖洞賓,天公指的是掌管天庭之神,土地公指的是掌管土地之神…。以此推論,那麼董公沒有一定就是姓董的道理。

將董公的董視為姓氏只是我們對於口傳語意的一種誤解。「董公」之稱呼,我認為是在首次書之文字時是「童公」之假藉,「童」為「童乩」的童。童與董兩字在台語中發音是一樣的。董公信仰中有「關董公」(或觀董公)的習俗,而民間則有「觀童乩」(或關童乩、觀童)之小法習俗。

「童公」或「董公」即為道法之祖師之意,觀董公很可能是恭請祖師爺(普庵祖師)的一種儀式,個人猜測,這個目前已逐漸失傳與沒落的儀式是普庵法的一種傳統儀式。

如若董公不是童公之假藉,我認為董字也是另有所指,不盡然就是指姓氏,至於董字指的若不是童乩的童,那又是什麼?這才是我們應該去發掘的,而不是在董公姓不姓董上鑽牛角尖。

由此看來,後世以為「董公」就一定姓董,而就著姓董的思維方向努力要去証明其身世,甚至搬出了完全風馬牛不相關的明朝道士董伯華這個人,實在完全沒有必要。我們只要去思考先人在為神明起名的一種普遍模式時就可清楚看出這思路的盲點。

普庵真人身為閩南道法一大系普庵法之祖師,那麼被冠以「董公」 (或童公)之名是再合理與貼切不過了。更別說關於董公的一些傳說故事,神像造型,聖誕都與普庵真人一致。

所以我想關於董公的身世問題非常的清楚與簡單,而且不應再有爭議:普庵真人就是董公,董公就是普庵真人。

「普庵」有時會被寫成普菴、普安、普唵;普庵祖師則還有普庵真人、普庵禪師、普庵公、普庵古佛等別稱。因明朝永樂年間的詔封,因此又稱普庵菩薩。

普庵祖師俗姓余,字印肅,法號普庵,江西袁州宜春人(今宜春市袁州區),生於南宋徽宗政和五年(西元1115年)乙未十一月二十七日辰時,距今已近900年,是「天下第一禪林」慈化寺的開山祖師,也是佛教臨濟宗第十三代法嗣。1169年7月21日圓寂,祖師時年55歲。

由於有些廟自古傳下的習俗會以神明登仙之日,也是凡身羽化之時(凡人的忌日),做為聖誕,也因此普庵祖師的聖誕也有11月27日與7月21日兩種版本,這兩個版本都正確,也都其來有自,而不是兩神混淆不清。

關於普庵祖師身世,可參考本站整理的普庵祖師年譜

關於更多董公身世的其餘考證問題請參考:董公與普庵信仰探源

後記

本文寫成之後當天中午就出現了「董公」應作「童公」的證據。詳細情形及過程請參考:「董公」為「童公」的證據